close
而今年4月,當HTC滿懷信心地發佈智能手機HTC One之後,市場上卻並未發生王雪紅預期之中的轟動效應,在HTC One集中上市的第二季度,公司的凈利潤約為4163萬美元,同比大降83%。到瞭今年三季度,HTC又出現瞭30億元新臺幣(約合1.02億美元)的凈虧損。
這是該HTC自2002年來首次出現凈虧損。要知道,HTC在最輝煌的時期,其市值一度超過諾基亞和RIM。但時過境遷,過去的兩年半內,HTC的市值已蒸發瞭近90%。
在智能手機快速發展的年代,所有的品牌都面臨著技術與市場的不確定性。對HTC來說,它既沒有像蘋果那樣引領潮流,靠一款產品風靡全球;又沒有像三星那樣全線覆蓋,兼顧利潤與市場占有率。高端定位的失誤,加上內部紛爭、高管離職,使HTC近兩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風雨飄搖。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,HTC目前的全球市場份額為2.6%,較兩年前的11.1%大幅下降。
來自電商網站“1號店”的數據顯示,今年銷售排名前三的手機品牌依次是三星、蘋果和華為。HTC的銷售處於下滑狀態,其11月在1號店上的行業關註度為4.7%,較之前的5.9%繼續下滑。從顧客反饋來看,對於處於同一價位的HTC與蘋果、三星,用戶更偏向購買後兩個品牌;就中低端價位的手機而言,華為等品牌的性價比更被市場認可。
在中國大陸市場,HTC面對的對手不僅包括蘋果和三星,還有咄咄逼人的國產手機廠商。2012年全年,華為智能手機銷量已超過3200萬部,小米手機在今年上半年也售出700萬臺。此外台灣商標註冊,Oppo、魅族、vivo這些曾經的“無名小卒”,亦對HTC步步緊逼。
這個昔日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先行者,曾經為無數用戶提供瞭移動互聯“初體驗”。不過,當智能手機市場的大爆發真正到來時,曾以“quietly brilliant”(謙和之中見卓越)作為品牌口號的HTC,卻以一種“低調”的方式,悄然隕落。
“低調”的代價
回顧HTC母公司宏達電的歷史,可以說是一部典型的代工商逆襲品牌商的勵志故事。成立於1997年的宏達電,在安卓時代來臨之前,便已一度是全球最大的Windows Mobile平臺智能手機生產商。
2008年,HTC正式加入安卓陣營,這一年可以算作HTC的品牌元年。在接下來的3年裡,HTC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智能手機品牌的一線。2011年4月,HTC超越諾基亞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,彼時,它的市值高達335億美元。
以代工起傢的宏達電,最引以為豪的就是產品的做工。然而,代工的基因也讓HTC過於“務實”,特別關註產品質量,而忽略瞭品牌營銷。這一弊端在近兩年顯露無疑。
HTC董事長王雪紅,曾不止一次地將HTC目前糟糕的現狀歸咎於品牌營銷的失策。一個明顯例子是,三星去年的全球營銷支出高達13萬億韓元(約合116億美元),比研發上的支出還高。而據宏達電的年報,其去年的營銷費用僅為10億美元。這個數字,2013年仍不會有太大變化。
不僅如此,當年HTC率先推出瞭全景拍攝功能,領先蘋果七八個月。不過,當蘋果在電視廣告中大肆營銷手機的這一新功能,並獲得瞭不錯的反響時,HTC卻始終默默無聞。
向來低調的HTC,最初的品牌口號便是“quietly brilliant”(謙和之中見卓越)。它的做工與質量,的確為其在早期贏得瞭一批用戶,不過,在手機營銷越來越強調“激進、瘋狂”甚至洗腦式傳播的今天,這種溫和與保守顯然無法讓其繼續受到關註。除瞭蘋果和三星的沖擊台中商標申請流程外,華為、聯想、小米等公司瘋狂湧入,也讓HTC腹背受敵。
“我身邊的朋友說起HTC,就認為它是第一批做智能手機的,除此之外,HTC並沒有給人留下什麼印象。”青橙手機COO李輝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“最初,HTC走在其他品牌前面,搶占瞭智能手機的空白市場,而當其他競爭者多起來,消費者就記不起HTC瞭。”
換言之,HTC品牌與消費者之間並沒有形成情感的互動,提到HTC,人們很難產生品牌聯想。相比之下,蘋果、三星和小米擁有鮮明的品牌調性,這種調性讓它們獲得瞭一批忠實的粉絲。在人們的手機消費仍處於盲目跟風的大背景下,蘋果、三星等品牌在國內越來越流行。
進一步說,在營銷上,蘋果手機定位高端,強調時尚和設計感;三星給人們提供從高端到低端的多種選擇;中興和華為等,則在中低端市場用豐富的功能來武裝產品,打造出高性價比。相比之下,HTC顯得有些“不上不下”,處境尷尬。
事實上,HTC也曾在營銷上花過不少精力,隻是“效果和小米差太遠瞭。”用李輝的話說,HTC的文化還是太過內斂,而做品牌恰恰需要張揚。這一點,與HTC代工出身的歷史不無關系,“公司過去做的是貼牌,之後和歐洲運營商的良好合作,也沒有讓它嘗到品牌營銷(缺失)的陣痛,因此公司沒有很好地建立起品牌。”
此外,高端的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HTC的出貨量。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蔣青雲眼裡,“安卓這樣的開放平臺是玩量的”,手機的銷量越大,影響力也就越大。“HTC一直都端著一個架子,就是要精致、優雅,不太願意去中低端市場放量,那麼,這種戰略就會出問題。”
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,HTC沒落的根源在於,在其產品和技術比較領先時,沒有將優勢固化下來,形成綜合實力。2008年,正是依靠安卓的開放,HTC成瞭市值超過諾基亞的明星企業;但市場急速放量之後,HTC仍固守在它的細分領域,即,強調設計或是品味,從而喪失瞭擴張的時機。
觸不到的市場
眾所周知,大陸市場是全球智能手機品牌的必爭之地,不過,等HTC意識到這一點,還是太晚瞭。
最初,大陸消費者與全球其他市場的消費者一樣,熱烈地追捧HTC,但HTC那時還未開辟大陸的銷售渠道。於是,大陸粉絲們隻能想盡辦法從香港、臺灣購買水貨,連淘寶網手機頁面的顯要位置上,也幾乎都佈滿瞭HTC的各種熱門機型——這種情況下,蘋果、三星都得讓位。
直到2010年7月,HTC才在真正意義上進入大陸市場。彼時,HTC在中國大陸地區隻有1傢專賣店,230個店中店。到瞭2011年,HTC開始和運營商合作,在中國市場嘗試性地推出瞭“新渴望”系列定制機,2000元左右的價位獲得瞭不錯的市場反應。也就是那一年,HTC在安卓陣營裡的銷量排到瞭第一。
不過,好景不長,HTC並未坐穩第一的位置。與蘋果曠日持久的訴訟案令它錯失瞭擴大份額的最好時機,這也被王雪紅視作HTC走向沒落的標志性事件。
但事實上,除瞭訴訟官司,渠道的不暢,才是HTC迅速下滑的關鍵因素。有觀察人士指出,HTC一直以來都依賴水貨渠道,近兩年又太依賴運營商,並沒有像蘋果、三星那樣牢牢掌握自己的渠道。而在如今的同質化環境下,手機廠商間的競爭,又恰恰向品牌影響力與渠道掌控力傾斜。
“應該說,HTC的全球佈局側重於歐美市場,對中國市場重視不足。但實際上,隻有中國市場能對業績的提升發揮較大作用。”艾媒咨詢CEO張毅指出,“結果是,它在歐美也沒有做到很好,在中國也沒有占到便宜。”
事實上,HTC也曾想扭轉這種現狀。2012年,公司曾花重金拓展線下,在全國建立瞭2500傢專櫃、47傢專賣店,並建立起一支3000多人的促銷員團隊。但它很快發現,線下店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,於是不得不再次作出調整。HTC中國區總裁董俊良此前表示,公司明年將重點提升一線城市已有渠道的表現。
對此,李輝指出,近兩年線下渠道的成本劣勢十分明顯,市場的增長趨於平緩,而HTC又並非主流人群會選擇的品牌。眼下,許多手機廠商正在學習互聯網營銷,嘗試將銷售渠道從線下向線上轉移,結果又面臨著左右互搏的問題。HTC的境遇同樣如此,就目前而言,公司的互聯網營銷做得不溫不火。
張毅同樣認為,傳統的線下連鎖渠道正在萎縮,人們如果要購買高端手機,很少會再去這些渠道,反而去Shopping Mall購買的會多些。到瞭線上,互聯網營銷講究的則是創新,比如小米采用的饑餓營銷等手段。但在這個領域,HTC依然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表現。
與此同時,運營商渠道在智能機時代快速崛起,通過各種套餐的捆綁,運營商掌握瞭大量終端用戶。但大多數情況下,運營商看重的仍是手機的出貨量,而非利潤率——對HTC而言,與運營商合作可以增加手機的銷量,但對品牌的長期影響力並沒有多大好處,還會降低手機的毛利率。
諷刺的是,HTC至今都沒能進入運營商的核心采購名單。在張毅看來,這是HTC與運營商合作的機型系列較為單薄所致。對比其他品牌,華為、聯想等公司的手機大半通過運營商渠道銷售,這些類似“無名英雄”的品牌,實際的出貨量很大。就華為而言,一旦其在運營商渠道做大銷量,接下來就能推出P6這樣的產品打造市場影響力。相比於華為,HTC則缺乏與運營商的良好溝通。譬如,去年運營商在主打“千元智能機”的概念時,HTC卻遲遲不能推出相關產品。
對HTC來說,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,渠道乏力意味著什麼不言自明。更糟糕的是,除瞭渠道困境外,HTC還面臨著定價的尷尬。一直以來,HTC的高端定位使它的售價也相對較高,但不少人認為,它的品牌影響力並不足以支撐4000元以上的單價。
在李輝看來,HTC的高端定位本身沒有問題,但需要堅持把這種高端做到一種極致。“賣得貴,總得給用戶一個理由。如果品牌沒有鮮明的特色,消費者就不願支付這麼高的溢價。”而根據1號店的數據,消費者在其網站上購買的HTC手機大多集中在1000至2000元,高端的機型並不好銷。
也有渠道商稱,HTC的當務之急應該是思考自己如何活下去,與其去和三星、蘋果競爭,不如將自己放低,去和中興、華為爭奪市場。
“我覺得,HTC應該慢慢將自己放到中國的二三線城市,選擇在中低端的手機市場中競爭。”蔣青雲表示,“二三線城市的消費者需要相對便宜但質量好的手機,當你強調設計、品質,又沒有太多花哨的東西,就能受到歡迎。隻要HTC把價格降下來,應該還有翻身的機會。”
他同時坦言,這對HTC來說,這是對以往的顛覆,過程雖然痛苦,但顛覆的程度越大,成如何申請商標台中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。
不過,HTC似乎並不願接受這樣的建議。對於未來的產品規劃,王雪紅稱還會堅持精品路線,重點放在高端市場。同時,HTC會將高端手機中的創新遷移到中端手機中,以提高中端機的競爭力。
供應鏈失控
今年4月,HTC One在國內首發,這款手機一度被視為肩負著HTC的復興使命。然而大半年過去瞭,HTC One卻並未如人們想象的那般火爆。
這在一定程度上,是由於攝像頭等組件的供應不足,導致產品在發佈初期嚴重缺貨,從而拖累瞭手台中商標申請機的上市進程。據悉,HTC原計劃於3月在全球80個國傢發售HTC One,但最終卻隻在3個國傢發售。直到4月底,它才在歐洲、北美和亞太地區上市。
事實上,這不是HTC第一次遭受“產能之困”。據媒體報道,HTC於今年2月面世的中國商標申請新一代旗艦機型M7,就曾面臨著外殼和天線等部分組件短缺,從而影響到M7的前期出貨。而一旦HTC M7的產能受到影響,勢必打擊公司的營收和市場占有率。此外,由於零部件短缺,HTC的5寸旗艦機Butterfly也曾傳出過嚴重缺貨的消息。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,如果供應鏈無法及時響應,企業便失去瞭先發優勢。
更早的時候,HTC也因為供應鏈的問題吃過大虧。2010年,HTC原本計劃推出HTC Desire這一重磅產品,並打算使用三星生產的AMOLED屏幕。不過,當時三星AMOLED屏的良品率並不高,為此,HTC的技術團隊花瞭大量精力,與三星一起研制出較高質量的屏幕。但讓HTC意想不到的是,當優質的屏幕研發出來後,三星卻食言無法交貨。原因是,三星自己要做Galaxy,不得不把HTC的訂單砍掉,去供應自己的產能。
對HTC來說,這次“斷屏事件”無異於當頭一擊,攪亂瞭公司計劃中的市場節奏。無奈之下,HTC更改瞭屏幕的解決方案,改用索尼的SLCD屏幕。經過這次教訓,王雪紅親自主導投資瞭研發屏幕的公司。
不得不說,以代工起傢的HTC,註定是個與各環節緊密合作的資源整合者。畢竟,它本身無自己的操作系統和芯片,也無零部件的生產能力。但可惜的是,在現實的供應鏈中,HTC的硬件整合能力並不強,對OEM廠商亦無控制力,換言之,它自身在供應鏈中並不具備強大的號召力。
蔣青雲告訴記者,手機品牌商對上遊供應商的整合能力,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品牌在終端市場中的影響力。比如,蘋果同樣讓三星提供很多附件,但蘋果的市場價值,讓三星不敢隨意砍掉訂單。“你要讓供應商意識到,如果少供應我一天,你就會少很多的利潤,這樣就能制衡上遊的供應商。”蔣青雲稱,“如果缺少消費者或終端市場的支持,就很難在供應鏈中取得話語權。”他同時指出,蘋果並不會隻鎖定三星一傢供應商,而是同時和夏普等其他廠商合作,這樣就能分散風險。“總體來說,品牌商和供應商,要構成一種戰略聯姻的概念。”
張毅則認為,手機品牌商對供應鏈的控制力,主要取決於兩點。一是品牌商講故事的能力,即它能否讓供應商相信未來的合作前景。“小米手機在100萬銷量的時候,就會向供應商描述明年1000萬到2000萬的出貨量,供應商也願意相信。這和公司的傳播能力是分不開的。但HTC顯然做不到這一點。”另一個則是銷貨的能力,如果廠商隻是在渠道中鋪瞭大量的貨,但實際銷量卻並不大,產品都滯留在渠道中,那麼,這同樣會影響供應商的積極性。
而這兩個能力,顯然都是HTC所不具備的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